引言:
同样和面做馒头,南方人和北方人做出来的感觉完全不是一种食物。
南方的馒头小巧、暄软、细腻、风味偏甜、颜色洁白;
北方的馒头个大、瓷实、富有弹性、嚼起来有韧性、组织均匀、有层次感、风味较淡。
吃法也大不相同,南方馒头多当做饭后点心或零食直接吃,比如广式奶黄包;
而北方馒头在餐桌上的地位重要多了,一般当做主食,搭配菜吃,如山东的戗面馒头。馒头好不好吃,可能直接影响着三餐质量。
正文:
饮食文化的差异性受地域影响很显著。
不管南方朋友北上,还是北方朋友南下,能切身感受到南北方的差异很可能就是从第一口饭开始的。
有多少人是吃到当地的第一口地道的馒头就被震惊到,并且在第一时间发出一样的感慨:这也叫馒头???接下来可能忍不住开启吐槽模式:
“我跟你讲,他们北方人做的馒头比我脸还大,又硬又没味道,吃得我腮帮子疼……”
“你知道吗?他们南方人做的馒头居然是甜的,又小又软,手一捏就一口,根本吃不饱!”
以前物流贸易和交通不方便的年代,可以说只能家门口长什么就吃什么,久而久之也培养出了符合当地作物的独特的饮食习惯。
馒头就是这种地域性差异的一个缩影。除了配方、加工工艺上的区别以外,小麦的品质也是导致南北馒头差异性的决定性因素之一。
我国南方多盛产中低筋小麦,磨出来的也是中低筋面粉,蒸出来的馒头筋力弱,偏暄软;
北方则刚好相反,盛产中高筋小麦、中高筋面粉,馒头筋力强、硬实。
这里的“筋”,说的是面筋蛋白。它是馒头里的灵魂,也是小麦的秘密成分,是其他禾本科植物没有的。
1、“筋”——小麦粉中的灵魂
小麦籽粒中其实一共有4种蛋白:
能溶于水的蛋白:白蛋白、球蛋白,只占小麦蛋白的一小部分;
不溶于水的蛋白:麦谷蛋白、醇溶蛋白,这两者统称为面筋蛋白,是小麦蛋白的主体,也是小麦区别于其它谷物的独特之处。
面筋蛋白(GLUTEN)示意图
GLIADIN:醇溶蛋白
GLUTENIN:麦谷蛋白
图源:参考资料[5]
醇溶蛋白像一个个孤立的小球,而麦谷蛋白像长长的链条。面粉在遇水之前,这些蛋白质分子的排列连接混乱无序,没有任何规则。
当加入水后,原先的连接被打破,分子间会重新排列、连接、纠缠环绕在一起,形成三维的网络结构。醇溶蛋白负责可塑性和延展性,麦谷蛋白负责维持强度和弹性,而小麦中的淀粉颗粒则作为一种填充物分布在面筋网中,使得面制品保持良好的外观,不塌陷。这就是为啥面团需要加水后反复揉搓,而且最好按一定方向揉,才会越揉越筋道,就是帮助水分与蛋白充分结合,结成这张面筋网。
这张面筋网具有优良的粘弹性和延伸性,易于改造成不同的形状,而且会捕获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,并封锁在面团里,从而使面团膨胀、柔软,赋予馒头蜂窝状的结构。
我们民间早就有了粗提面筋蛋白的方法:用水搓洗面团,搓到最后剩下的就是它了。油面筋、烤面筋串、烤麸都是用它做的。面筋的口感耐嚼又有弹性,正是这种特质对于馒头的弹韧性、软硬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。
2、恰到好处的小麦粉,关键看面筋“质”“量”
小麦种类不同,面筋蛋白的含量就存在差异,吸水后形成的湿面筋自然也不同。
湿面筋在面团中的含量和质量都影响着馒头的质量。
首先是含量。做硬度较大的北方主食馒头,要求湿面筋含量28-32%,再高就不好了,筋力太强,表面会皱缩、空隙开裂;
而对于软质的广式馒头则一般要求湿面筋含量25-28%比较适合,太低了也不好,做出来的馒头咬劲就会很差。
其次是质量,这里的质量主要是指麦谷蛋白与醇溶蛋白的比值,它决定了面筋网的强度。
麦谷蛋白占比较高时,馒头的挺力度、弹性较好,反之,醇溶蛋白含量高时,馒头扁平、体积大、柔软度高。
北方一直是我国小麦的主产区,这里的小麦含筋量都不低,形成的面团富有弹性和延展性。而且从中筋到高筋,小麦粉筋力梯度跨度更大,而且不同筋力的小麦粉之间还可复配满足各种需求,因此做出来的面食能拉能拽,轻轻松松就能玩出很多花样,衍生出多种多样的面食。
胶东花饽饽,多姿多彩的艺术创作中往往寄托了人们的美好祝福。
值得一提的是,虽然面筋蛋白对馒头的品质起着主导作用,但也不能说是唯一的因素。
像是淀粉、脂肪、膳食纤维等因素的影响也不能忽视。就以淀粉为例,直链淀粉含量偏高的话,做出来的馒头体积小、弹韧性差、粘牙;直链淀粉含量偏低,馒头体积大、弹韧性好、不粘牙。
3、饮食习惯分南北,好的小麦粉不分南北
现在物流交通都方便了,科技也发达了,面粉的生产也都打破了地域的限制,不管南漂还是北漂,想吃一口家乡味,足不出户就能买到你想要的食材,也不必非得纠结产地,比如南方生产的高筋粉同样能让北方朋友一解乡愁。
甚至我们还能选择进口的优质小麦粉。除了中国,加拿大、澳大利亚、美国也都是优质小麦产区。
为了更方便大家选到合适的面粉,现在的面粉针对具体用途有了非常细化的分类。
饺子专用粉比较注重成团不易散,面团筋道而不硬,这样擀出来的皮才有韧性,能包裹住馅料,煮制时不易破皮、不易糊汤。
雪花粉一般是选取的靠近小麦籽粒中心的胚乳部分,这里的蛋白质品质最佳,形成的面筋质量好、筋力强、耐蒸煮。
自发麦芯粉在面粉里面添加了干酵母,解决了酵母与面粉添加比例的问题,可直接揉面醒发,比较便捷。
荞麦小麦粉、青稞苦荞小麦粉、燕麦小麦粉等粗细搭配,兼顾营养和口感,既适合日常家庭面食制作,又满足健身减肥人群或对饮食有控糖控脂需求的人群。
还有专门的烘焙粉:面包用小麦粉一般是选用的高筋面粉,面筋质量好,吸水率高,做出来的面包形状均匀,组织细腻有光泽、易拉丝;而糕点用小麦粉则相反,属于面筋含量低的,起发性好,做蛋糕口感细腻绵软。
【参考资料】
[1] 张丽娟. 民俗信仰视角下的胶东花饽饽视觉形象研究[D].重庆大学,2013.
[2] 杨晓婉,朱志明,马自清,哈东兴,陈晓军.小麦品质影响因子研究进展[J].耕作与栽培,2019(05):30-38.
[3] 张国治,王慧洁,刘忠思,方百谦.小麦面筋蛋白的组成、功能特性及产业化应用[J].粮食加工,2019,44(03):1-4.
[4] 阿莫斯托著,韩良忆译.文明的口味:人类食物的历史[M].新世纪出版社, 2013.
[5] https://www.precisionnutrition.com/.
最近几年,代可可脂屡次被推上风口浪尖,有些巧克力产品使用了代可可脂,却没有标识出来。
事情看似不大,但是造成的影响却不小。
尤其是大家对代可可脂的态度更尖锐了,一时间各种猜测漫天飞,尤其是大家比较担心关于反式脂肪酸的问题:
为什么你明明用了代可可脂,却误导大家以为你用的是可可脂?
你在心虚什么?是不是你的代可可脂中含有反式脂肪酸,对健康有害,不敢说?
包装上写着0反式脂肪酸,但配料表又写的代可可脂巧克力块,这不是欺骗消费者吗?
……
莫慌,今天我们就聊一下代可可脂与反式脂肪酸的问题,一次性把话说清楚。
1、代可可脂就是反式脂肪酸吗?
以前,代可可脂加工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,加工植物油用的是部分氢化技术,确实会产生反式脂肪。
反式脂肪酸是动植物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变形而来,擅长搞破坏且破坏力大,会使血液胆固醇增高,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。
图 顺式酸和反式酸结构示意图
图 关于反式脂肪酸的说明(图源:《GB 2805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》)
不过,部分氢化的工艺那都是老黄历了。
如今,大家都意识到反式酸的坏处,油脂加工的技术也早已升级换代,使用“全氢化”等技术得到了不含反式酸的油脂。
或者通过酯交换、分提技术,完全不涉及氢化处理,也不会产生反式脂肪酸。
酯交换:直接使甘油三酯上脂肪酸的位置重排
分提:根据不同甘油三酯熔点的差异,通过控制温度分离出需要的油脂。
我国对反式酸的管控很严格,只要在产品中使用了氢化和/或部分氢化的油脂,在营养成分表中必须标示出反式脂肪(酸)的 含量,含量控制在0.3%以内可标注为0反式脂肪酸。
图源:《GB 2805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》
我们消费者只要选择反式脂肪酸含量为0的产品或食品就好了。
如果压根都没有“反式脂肪酸”这一项,就说明没使用氢化处理的技术,也可以放心选择。
其实这就给予了消费者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。大家都不选含反式脂肪酸的产品,从而反向敦促企业改良加工技术,选择更安全的生产工艺来取代部分氢化。
所以,主动权是在消费者手中,不过前提是:你得知道这些常识。
2、用代可可脂,只是因为它便宜吗?
成本只是原因之一。代可可脂的作用远比你想象中的多。
天然可可脂来自于天然可可豆。可可豆是可可树的果实,这种植物只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,赤道南北纬10°之间地带的国家。目前最大的三个生产国是科特迪瓦、加纳和厄瓜多尔。
本来产量就十分有限,还极其不稳定。
病虫侵害、气候变化、政局动荡、其他经济作物竞争……
各种天灾人祸使得可可市场一直供不应求,远远不能满足全球各地对巧克力的需求。
所以,可可脂的平价替代品——代可可脂来了。
从2016年到2020年全球纯可可脂和代可可脂消费量情况来看,代可可脂消费量占比保持在可可脂消费量的2倍左右。
2016-2026年全球纯可可脂和代可可脂消费量占比情况(2020-2016为预测)
资料来源:Statista,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
可以说,代可可脂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巧克力类食品的需求,使得这种美味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。
由于可可脂本身的质构及物理特性,它的应用范围有一定局限性,多用于排块巧克力等。
而代可可脂能够提供更柔韧且较有弹性的涂层,好操控,容易成型,不会发生开裂和剥落现象。在产品应用中,可以带来一些纯可可脂不能达到的感官及视觉体验,比如不同口味的花式代脂巧克力食品:夹心的、铲花的、淋面酱、手指饼干蘸酱、耐热型代脂巧克力涂层威化饼干、化口性极好的长保松露形代脂巧克力等。
可可脂独特的结晶形式和融解性能使其具有“不融在手,只融在口”的特点,这同时也意味着它——不耐热。
在25℃时,可可脂还可保持60-90%的固体,当温度升到32℃时,固态脂肪只有10%了,巧克力基本变成了液态,而到了35℃以上,巧克力可能就化身可可饮料了 。
图 | 参考资料[4]
这就是为什么巧克力一到高温天(尤其是气温高于25-30℃)就变软,与包装纸难解难分,又粘手又粘口。
此时的巧克力结构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,如果再经历反复的高低温度波动变化,你会发现表面析出浅色或白色的霜状物,也就是发生“起霜”现象,吃吧好像不太放心,不吃又心疼钱。
在可可脂中适量添加代可可脂,大大提高巧克力产品的耐热性和抗霜性,造福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朋友们。
3、代可可脂巧克力也含有植物活性物质
从安全角度来讲,选择可可脂还是代可可脂都是没问题的。只要注意查看营养成分表,代可可脂巧克力也可以放心选购,价格亲民。
想追求极致口感和高端品质享受的,那就移步纯可可脂巧克力专区。
另外补充一点。
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是冲着巧克力中的植物活性物质去消费的,比如多酚等。多酚是天然可可中的有益健康的植物化学物质,主要包括黄酮类物质等。
不过,不是只有可可脂中才有。
代可可脂黑巧、代可可脂牛奶巧克力中都会加可可粉,也含有一定量的多酚等物质,只是含量没有纯可可脂巧克力那么高罢了。
提醒一句,为了掩盖黄酮类物质的苦味,巧克力中往往会加很多的糖,而且可可脂和代可可脂本身就是脂肪,热量不低,没必要过度放大黄酮类物质的益处并且以此为借口多吃。毕竟它不是必需的食物,也算不上是营养素的贡献者,更多的意义其实在于作为一种零食满足我们的心理需求,适量吃点解解馋,开开心,仪式感到位就可以啦。
【参考资料】
[1]《GB 2805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》.
[2] www.icco.org/growing-cocoa/
[3] Statista,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.
[4] 金俊. 芒果仁油基耐热型巧克力油脂的制备及其抗霜性能研究[D].江南大学,2019.
[5] GB9678.2 巧克力、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其制品-2014
[6] 池娟娟,陈云波,张亚飞,徐振波,张虹.纯脂巧克力用脂及其分析、应用研究进展[J].中国油脂,2021,46(08):131-139.DOI:10.19902/j.cnki.zgyz.1003-7969.200494..
油脂在储存运输以及使用过程中颜色的变化(比如变深或者变浅),叫油脂返色或回色。经验证,回色产生的物质没有细胞毒性,对油脂安全没有影响。
一般来说,食用油都会发生回色现象,但是相比较而言,玉米油回色现象严重。这主要是因为玉米油中γ-生育酚含量特别高,在伴随着油脂氧化时,γ-生育酚发挥抗氧化剂的作用,从而产生了颜色较深的产物,而导致回色。
虽然玉米油回色产生的物质没有安全性问题,但是油脂回色都会伴随着严重的油脂氧化。油脂氧化会带来酸败、色泽变深等副作用。尤其是在油开启之后,如果密封和保存条件不利,接触氧、光照、金属离子等促进氧化的因子,氧化反应就会加速。而油脂一旦氧化酸败,其安全性指标超过国家标准要求,其使用安全性就不能,有可能对身体带来伤害。
所以,严重变红的玉米油不建议再食用。
压榨和浸出是食用植物油加工制取的两种方法:压榨是用机械压榨的方式生产,源于传统作坊的制油方法,现今的压榨法是工业化的作业;浸出则是用化工原理,用食用级溶剂从油料中抽提出油脂的一种方法,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先进的生产工艺。
采用哪种工艺进行生产,是由原料油的特点来决定的。一般来说,高含油油料如菜籽、芝麻、花生等采用压榨法;某些带有特殊风味的新型油料如橄榄等,为保持其原有的风味,也多采取压榨法;而低含油油料如大豆等则采用浸出法。压榨和浸出只制取出毛油,而使毛油变成成品油,必须经过一个化工过程的精炼,才能使之成为颜色较浅、澄清的精制油上市销售。
不管是压榨法还是浸出法制取的毛油,都不能直接食用。因为毛油中含有很多杂质,包括原料中的、榨取或浸出过程中产生的,有些杂质对人体极为有害(如棉籽油中的棉酚)。毛油经过进一步加工(即精炼),去除杂质,才成为可以食用的成品油。
A:近期天气寒冷,许多家庭主妇发现,原本清澈透明的小包装食用油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结晶现象:有的全部冻结了,颜色浑浊;有的出现絮状物;还有的出现了一些颗粒。这样的油还能吃吗? 油脂专家表示,油脂是由多种脂肪酸和甘油组成的甘油三酯。在低温下,甘油三酯会随着温度的降低而产生晶体转变,出现人们所看到的冻结现象,这是油脂的物理变化,加热融化后就可以正常使用。食用油冻结属正常现象,温度达到油的凝固点就会冻结凝固,就像水到了度会结冰一样。 动物油和棕榈油的凝固点较高,一般在常温(25℃)下即凝固;花生油的凝固点在12℃左右;大豆油则为0℃左右。夏天时还清澈透明的花生油,在冬季低温时便会出现冻结凝固现象。 由于构成甘油三酯的脂肪酸碳链长短不一,所以其冻结过程是一个渐进过程,食用油冻结后也会呈现出几种不同的形态,如白色絮状物、不透明黄色糊状、白色沉淀、白色结晶等;如果是调和油,冻结后的状态更是复杂多样。这些都是正常的物理现象。 专家表示,有些消费者担心冻结的油脂品质不佳,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。随着温度的变化,任何食用油都会发生程度不一的冻结现象,这是食用油本身的物理特性。结晶状态与食用油的运输、储藏等条件有关,比如我国北方的冬天气温寒冷,运输时,装在货车车厢靠外位置的食用油就比较容易冻结。 食用油冻结丝毫不会影响其口感和品质,只需将它放在温暖的室内,它就会恢复到原来的清澈状态。 需要注意的是,购买食用油要到正规卖场、超市选择大厂家的产品,无论是产品质量,还是产品的安全卫生方面都是有的。
A:1953年,谷维素在日本被发现并提取,定名为Oryzanol,意即稻谷中的一种新维生素。经系统的研究发现,谷维素并非单一物质,而是由十几种甾醇类和三萜醇类阿魏酸酯组成的混合物[1]。 谷维素主要存在于谷类植物籽粒中,如毛糠油及其油脚,米糠层中谷维素的含量为0.3~0.5%。我们日常经常接触到的商品中,谷维素主要存在于保健品、药品中;当然,它也存在于部分的食品中,如食用油。首屈一指的当数米糠油(又称“稻米油”),谷维素的含量约为1~2%。玉米胚芽油、小麦胚芽油、菜籽油等植物油中虽然也含有谷维素,但是含量非常低[1]。 谷维素作用于间脑的自主神经系统与分泌中枢,具有调节植物神经功能,减少内分泌平衡障碍,改善精神、神经失调症状等作用[1];具有稳定情绪、减轻焦虑、及紧张状态的功效[2],并能改善睡眠[3];谷维素在降低血脂上有着优异的表现,它能促进胆固醇排泄[4]、抑制胆固醇的吸收[5]。 参考文献: [1] http://baike.baidu.com/view/203733.htm [2] 马宗琪, 邱念伟. 谷维素在缓解学生考试紧张中的作用.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. 2009, 35(3): 77-80. [3] 王颖芳, 张贺. 谷维素治疗2型糖尿病失眠症的疗效观察.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. 2007, 20(8):701-702. [4] GS Seetharamaiah, N Chandrasekhara.Effect of oryzanol on cholesterol absorption & biliary & fecal bile acids in rats [J] .Indian JMed Res, 1990, 92: 471- 475. [5] Marlene M Most, Richard Tulley, Silvia Morales, et al. Rice bran oil, not fiber, lowers cholesterol in humans [J].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.2005, 81(1): 64- 68.
A:α-亚麻酸简称LNA,化学名称为顺-9,12,15-十八碳三烯酸[1]。α-亚麻酸是构成人体组织细胞的主要成分,在体内经代谢、合成,可转化为机体的生命活性因子DHA和EPA。 然而,它在人体内不能合成,必须从体外摄取。世界卫生组织、中国卫生部、中国营养学会等于2000年一致认定α-亚麻酸是Omega-3系列中的脂肪酸[2]。 α-亚麻酸主要来源于陆地植物,如植物的叶、根、茎和果实等。其中,值得一提便是苏子和亚麻籽:前者是现有已知植物中α-亚麻酸含量高物种,含油量为45%~50%,α-亚麻酸含量在60%左右[3]。亚麻籽含油35%以上,其α-亚麻酸含量仅次于苏子,在50%以上[4]。 国内外学者高度重视α-亚麻酸与健康及疾病的关系,并对之形成了系统的研究;综合全球医学、营养学的众多研究成果,列举部分如下[1,5]: (1) 促进胎儿、婴儿成长发育——α-亚麻酸在体内经过代谢、转化可形成DHA和EPA,它们都是大脑的主要组成部分,对大脑细胞的生长、发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;对于胎儿、婴儿而言,更是大脑发育和智力开发所必须的物质。 (2) 保护视力——DHA除了在大脑中大量存在之外,在视网膜中也特别多。 (3) 降血脂、降血压——α-亚麻酸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可帮助调节体内血脂代谢,从而达到降低血脂、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目的。同时,这些物质还可以扩张血管、增强血管的弹性,起到辅助控制血压的目的。 (4) 抗炎——α-亚麻酸还可以降低细胞中花生四烯酸的含量。各种临床研究表明,花生四烯酸的代谢紊乱可导致牛皮癣的发生;而服用一定量的EPA(α-亚麻酸的代谢产物之一)则可缓解、减轻牛皮癣的症状。 参考文献 [1] 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α-亞麻酸 [2] http://baike.baidu.com/view/757000.htm. [3] 周立新, 黄风珙, 严兴何, 等. α-亚麻酸与γ-亚麻酸[J]. 西部粮油科技, 2000, 25(6): 46-48. [4] 吴艳霞, 亚麻籽及亚麻籽油[J]. 西部粮油科技, 1994. 19(2): 22-23. [5] 冯学金, 刘根科, 韩明., α—亚麻酸研究及其植物资源利用[J]. 内蒙古农业科技, 2004(2): 22-23.
A:花生四烯酸(arachidonic acid,AA)是人们对“全顺式-5,8,11,14-二十碳四烯酸”的俗称,这一称呼与花生并无直接关系。由于二十碳饱和脂肪酸先在花生油中发现,所以人们用花生酸命名二十碳饱和脂肪酸。人们根据化学命名的习惯,就将同是二十碳的不饱和脂肪酸-二十碳四烯酸的俗称定为花生四烯酸[1]。它虽然在花生中存在,但含量很低。 目前近百个国家将花生四烯酸列入营养强化剂国家标准[2]。AA广泛分布于动物脂肪中,也存在于某些苔藓、海藻和其他植物中,还存在于猪、牛的肾上腺、肝以及鲱中;AA传统来源是动物肝脏、猪肾上腺、血液、鱼油和蛋黄等[3-5]。 AA在幼儿时期属于脂肪酸,AA的缺乏对于人体组织器官的发育,尤其是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可能产品严重不良影响。成长后人体能由脂肪酸亚油酸、亚麻酸转化而成,因此属于半脂肪酸[6]。 促进神经细胞生长、发育是花生四烯酸的重要功能之一[7]。它也是人体中含量高、分布广的一种多不饱和脂肪酸(PUFA):AA在脑和神经组织中含量一般占总PUFAs的40%~50%,在神经末梢甚至高达70%[8];是大脑功能和视网膜发育必不可少的物质,对提高智力和增强视力敏度具有重要作用[6]。 同时,AA具如酯化胆固醇、抑制血小板凝集、增加血管弹性、降低血液黏度、调节血细胞功能、调节血脂和血糖、保护皮肤、抗炎症等一系列的保健功能。AA还具有预防心血管疾病、辅助抑制肿瘤、预防癌变和调节神经的功能,以及预防和治疗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肥胖症和病毒感染等疾病[5]。 参考文献 1.中国保健食品网. 花生四烯酸的应用问答. 2002, http://www.cnfoods.org/article/list.asp?id=425. 2.袁成凌, 姚建铭, 余增亮. 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谢物的生物学作用[J].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, 2000. 10(1): 75-78. 3.蒋加拉, 刘素纯, 陈学武, 等. 花生四烯酸的生理学功能及利用真菌生产的研究进展[J]. 食品工业科技, 2010(6): 389-392. 4.汪多仁. 花生四烯酸的开发与应用进展[J]. 中国食品工业, 2011(7): 46-48. 5.于长青, 李丽娜. 花生四烯酸研究进展[J]. 农产品加工. 学刊, 2007(004): 10-12. 6.花生四烯酸. http://baike.baidu.com/view/66326.htm. 7.丁兆坤, 刘亮, 许友卿. 花生四烯酸研究[J].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, 2007. 2(6): 410-416. 8.姚昕, 秦文, 齐春梅, 等. 花生四烯酸的生理活性及其应用[J].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, 2004. 5: 57-59.